-
精神科醫生陳百憂:接納每一種生命綻放的姿態
“我時常覺得,這些病人好像是在替一個家庭、一段歷史或者某種環境‘生病’”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趙益民:拆舊建新之外,城市和城中村想象的其他可能
學者趙益民認為,在城市發展中應避免線性化的思維方式,默認只有一種可以接受的城市空間形態和景觀特征,清理所有不符合景觀需求的建成環境和日常生活空間。還應思考“正規”和“非正規”的界定標準,并且避免正規化的目標把所有異質性元素都納入到單一維度的想象之中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生活在康鷺
“四人間床位,月租500,公共衛浴,帶熱水器,拎包入住”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專訪李敬澤:我們需要一個豐富和多維的文學現場
正如媒體有行業交流一樣,文學也是如此,從古至今,文學家之間的交流和交往也是文學機制的一部分。同行之間也需要互相競爭和互相學習。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這座城市銷毀了涉疫個人數據
新冠疫情管控以來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的天量公民個人信息,在新的大背景下,必須有一個妥善的處置。無錫的舉動,無疑展現了一種積極和負責任的姿態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中蘭環保董事長葛芳:未來垃圾不只“零填埋”,更應“零廢棄”
2015年之后,許多垃圾填埋場的庫容趨于飽和,填埋難度越來越大,過多的垃圾量導致堆體不穩定,產生的沼氣也很多。一些衛生填埋場因運營管理不規范等原因,成為環保督察的重點關注對象。 環保督察推動了垃圾填埋場的整治,更是推動了填埋技術的不斷提升。 -
大江健三郎:燃燒的綠樹
大江健三郎要突破西方世界對于日本空靈、輕盈的美學想象,他所表達的“曖昧的日本”,是一個被撕裂的日本:這里有沉重的歷史,曾經充滿暴力、血腥和非正義。文學創作之外,他也在社會活動中關心人類的命運。日本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認為,大江健三郎是極少數從正面擁護日本戰后民主的人之一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蘇珊·桑塔格:斗士與病人
蘇珊·桑塔格的人生與作品、智性與激情,是“道德嚴肅性”與“唯美主義及反諷”這兩股力量的矛盾結合。她是斗士,也是病人,畢生都在努力調和自己身上苦修與享樂的對立特質。她揭示出隱喻如何構成自我,又如何扭曲自我。她給分裂的世界帶來分裂的自我,推崇“在引號中看待一切”、“去理解其角色扮演的狀態”?;蛟S,我們也應該如此看待和理解“蘇珊·桑塔格”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大江健三郎逝世:作為一個日本人意味著什么?
兩位作家用他們死亡的方式給出了答案:三島死于45歲的盛年,暴烈地切腹;大江死于88歲的晚年。前者用自殺消解了二律背反,后者的存在主義,始于存在的焦灼,終于存在的勇氣。 “大江健三郎最深沉的部分是世界主義的,這使他可能缺乏今天的人們所注重的激進思想家色彩,但他是攸關人類生存的政治與精神問題的重要參與者?!?/div>萬例“試管嬰兒之母”盧光琇:我們看到過痛苦,也見證過溫情
我國能夠真正做遺傳咨詢、基因診斷的醫生還很少。很多遺傳咨詢還是依靠第三方的基因檢測實驗室,那些實驗人員不是醫生,不完全懂臨床。對于什么樣的基因突變會引起什么臨床癥狀,他們只對著資料抄,而不接觸病人。 像試管、培養皿、純水機這些醫療耗材,還有很多依賴進口。如果能夠國產化,不會有這么高的成本。讓輔助生殖進入醫保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專家們好好衡量。我希望也可以有更多社會上的保險公司參與進來,不要光靠政府。